English

三院士迁户北师大

1999-12-17 来源:光明日报 宋晓梦 我有话说

“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才有一流的学科;有一流的学科,才有高水平的大学”。北师大下决心创造优越的学术环境—

本报北京12月16日电 记者 宋晓梦 今天从北京师范大学获悉:北师大在已有五位两院院士的基础上,又有三位院士从今天起正式调入该校工作。至此,北师大已成为全国第9所有8位以上院士的高校之一。

该校这次引入的三位院士是:

张新时院士。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副主任;国际生态学会计划委员会委员、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委员。张新时院士是国际著名的生态学家,主持了数十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

刘昌明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主持过多项国家与中科院重大研究项目。

林学钰院士。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林院士长期从事环境地质和地下水管理研究,在该领域有多项开拓性成果。

三位院士的到来,使北京师范大学在综合性大学中的科研学术地位大大提高,在师范大学中的排头兵地位进一步巩固。

据悉,这三位院士来北师大之前都曾与北师大有过科研合作或短时期在北师大工作的经历。在此期间,北师大为他们配备了包括教授、副教授、博士后以及研究生等组成的阵容强大的助手队伍;在科研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地为他们购置所需的科研设备,解决配套科研经费;学校还为每位院士配备了一名秘书,为他们解决了一系列他们已想到的和还没想的工作及生活问题。三位院士深深感到:北师大的科研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满足他们事业发展的需求。

为了在竞争中加强学校的重点学科和综合实力,北师大校领导决定正式引进三位院士。当时,张新时院士正在美国参加一个科研项目,主管科研的副校长专程赶到美国向张院士表示学校的诚聘之意;刘昌明院士曾在北师大工作过一段时间。此时刘院士还未拿到“973”项目,为了事业的发展,他曾想调到条件更好的几所大学。北师大校领导尽全力满足他的科研要求,终于留住了刘院士的心。结果不到一年,刘院士便拿到了国家“973”项目,并成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与项目有关的国家级实验基地也顺理成章地建在了北师大。

需要提到的是,“973”项目最终能到北师大,林学钰院士在关键时刻加盟北师大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决定一个重大科研项目放在哪搞,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有该领域强大的整体科研阵容。刘、林两院士一个是水资源权威,一个是水处理权威,强强联合,“973”就非北师大莫属了。然而为了林院士的到来,北师大科研处长在几个月里四上长春,向林院士介绍学校的学术梯队实力和其他科研条件,使林院士深深感到,北师大确实有一群能干事业的人。

林院士没有看错:这些代表学校积极延聘院士的几位干部,都是刚过不惑之年的中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是年轻的专家。在共同的研究工作中,只要院士们提出的要求,他们都能努力做到,配合相当默契。为了北师大学科水平能迅速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也为了自己在学术道路上能得到名家指点,他们甘居更强的能人之下,“拜师学艺”,共谋大业。

北师大为什么会下如此大的决心创造如此优越的环境引进院士?袁贵仁校长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才有一流的学科;有一流的学科,才有高水平的大学。高水平大学在知识经济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高水平大学是以拥有一流学术精英为标志的。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凝聚精英、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